吃橘子时,岚岚说:“老师,你给我剥皮。”王老师大声说:“咱们来帮小橘子脱衣服吧,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小朋友们争着说:“好!”“我来!”大家争相动起手来,岚岚也在模仿中学会了剥橘子皮。王老师的行为体现其善于( )。
郑老师收集矿泉水瓶、报纸、纸箱、塑料绳等材料,并将它们改造成适合幼儿的教学材料。郑老师行为具有( )。
公办幼儿园教师张某多次申报职称未果,认为是幼儿园领导故意为难他。此后,张某经常迟到、早退,教学敷衍了事。园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张某仍然我行我素,幼儿园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后将其解聘。该幼儿园做法( )。
华华在活动室不小心把膝盖摔破皮,华华妈妈投诉带班的范老师,第二天园长批评范老师,范老师憋了一肚子火,回班里训斥孩子们:“还不给我坐好!莫名其妙!”范老师的行为( )。
兵兵动作比较迟缓,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玩,因此兵兵变得越来越孤僻。对此兵兵的老师应该( )。
唐老师准备参加全市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因缺乏参赛经验,就去请教经常担任各类大赛评委的谢老师,但是被谢老师拒绝。谢老师的做法( )。
在进化的过程中,鸟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下面是鹦鹉、鹭鸶、老鹰、金丝雀的头部画像,鹭鸶是哪一个( )。
A
B
C
D
在Power Point中,演示文稿基本组成单元是( )。
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36、24、15、12、( )、9”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材料:
分组活动时,姜老师正在辅导一部分小朋友学跳绳,琦琦跑过来说:“姜老师,元元他们往滑梯上吐唾沫,不让我们滑。”姜老师抬起头来,果然有几个男孩围着滑梯议论着什么。姜老师急忙走了过去,刚要开口,忽然听到元元嚷道:“快看,唾沫往下滑了。”姜老师把要说的话咽了下去,站到这群男孩背后。“真的在滑,就是太慢了。”恺恺头也不抬地说。迪迪问:“唾沫为什么滑下去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为什么呀?”姜老师插话。听见姜老师说话,几位男孩转过头,懵懂地看着姜老师。姜老师笑了笑说:“想一想……”见姜老师没批评他们,孩子们活跃起来。迪迪说:“我知道,因为滑梯是斜的,很光滑,唾沫像水一样,所以就滑下来了。”姜老师摸了摸迪迪的头说:“迪迪说得对,但是,你们往滑梯上吐唾沫,对不对呢?”“不对。”“随便吐痰不对,往滑梯上吐也不对。”“不讲卫生。”小朋友们陆续回答。那几位男孩说:“我们以后不随便吐了,咱们把滑梯擦干净吧。”恺恺从口袋里拿出纸将滑梯上的唾沫擦干净。
滑梯前又排起了队。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角度,评析姜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小(二)班有一个叫涛涛的孩子,因为家里人的宠爱,自己的东西从不让别人碰,还很任性。
一天,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涛涛去搭积木,可是,建构区里已经挤了很多孩子,涛涛不管那么多,拼命往里挤,边挤边推正在搭积木的幼儿,嘴里还嚷嚷:“你们让开,让我先玩。”看见没有人让给自己,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个过程被李老师看在眼里。李老师走过去将涛涛扶起来,说:“涛涛,你继续哭下去的话,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你都玩不到了。不如我们先去别的地方玩,等一会再来玩搭积木。”涛涛止住了哭声,点了点头,跟着李老师走到另一个活动区玩起了拼图游戏,一会儿就拼出了小花来,涛涛开心地笑了。李老师借机说:“我们能不能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来拼出更有趣的图案呢?”涛涛点点头,高兴地跑去找小朋友。
之后,李老师有意引导涛涛和朋友一起游戏。慢慢地,涛涛不再只顾自己的感受,也能与同伴分享快乐。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位名人和一个关键地点,还有两次寒流,是大家应该知道的。
第一位名人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他对人工智能的贡献集中体现于两篇论文:一篇是1936年发表的《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文中他对“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从数理逻辑上为人工智能用上“机械大脑”开创了理论先河;而另一篇论文对人工智能的影响更为直接,其名字就是《机器能思考吗?》。
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一种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智能的。“中文房间实验”正是图灵测试的一个变种。可以说,图灵是第一个严肃地探讨人工智能标准的人物,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当之无愧。
第二位名人是一位神童,18岁即取得数理逻辑博士学位,这就是“控制论之父”维纳(Norbert Wiener)。1940年,维纳开始考虑计算机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就应该能做几乎任何事情。他从控制论出发,特别强调反馈的作用,认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机制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可以用机器模拟的。维纳的理论抓住了人工智能核心——反馈,因此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其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也影响深远。
第三位名人经常与图灵抢“人工智能之父”的帽子,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名词。他就是LISP语言发明者,真正的“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5年,约翰·麦卡锡与另一位人工智能先驱马文·明斯基以及“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一道作为发起人,邀请各路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在达特茅斯学院共同讨论人工智能。会上,正是约翰·麦卡锡说服大家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参会人员也热烈讨论了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经典人工智能命题。
而一个关键地点,便是上述会议的举行地达特茅斯学院。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AI这一术语,并且开始从学术角度对AI展开了严肃而精专的研究。在那之后不久,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学者和技术开始涌现。达特茅斯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从此人工智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从诞生之日至今天,人工智能一方面被视作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受人追捧而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备受批评,且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史称“两次人工智能寒冬”。
其中,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期间,“通用解题机”(GPS)被制造出来,而约翰·麦卡锡发明了重要的LISP人工智能语音,这种语音直至今天仍有许多程序员在使用。人工智能程序在问题求解、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而美国ARPA(即后来的DARPA,国防高等研究计划局)每年也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至少300万美元的经费。
然而,民众和当局似乎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当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人们开始丧失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另一方面,当时作为神经网络先进成果的感知器受到强烈批评,人工智能的研究遭遇瓶颈。从1974年开始,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寒冬。投资者和政府对AI研究的资金投入骤减。
直到1980年,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的商用价值被广泛接受,企业订单增多,人工智能研究才开始复苏。这主要归功于符号逻辑学派的发展,神经网络的突破性进展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然而这种复兴未能持续太久,从1987开始Apple和IBM生产的个人电脑性能不断提升。这些计算机没有用到AI技术但性能上却超过了价格昂贵的LISP机。人工智能硬件的市场急剧萎缩,科研经费随之又被削减,AI经历了第二次寒冬。
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AI技术尤其是神经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人们对AI开始抱有客观理性的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又一次在公众领域引发了现象级的AI话题讨论。
2006年,Hinton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人类又一次看到机器赶超人类的希望。这次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在最近三年引爆了一场商业革命。谷歌、微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还有众多的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加入人工智能产品的战场,掀起又一轮的智能化狂潮,而且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大众的广泛接受,这一次狂潮也许会架起一座现代文明与未来文明的桥梁。
虽然莫衷一是,但大家仍在热切期待,人工智能即将掀起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高度。
摘编自刘兴亮《人工智能的早期简史》
问题:
(1)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有怎样的重要进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2)人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倒一位老人,老人坐在地上与孩子家长理论。有人录下现场视频后传至网上,不少人认为是碰瓷。老人被送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桡骨骨折,事实是,老人并非碰瓷,还婉拒女孩家人更多的赔偿和照顾。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