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幼儿园一直试着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发勺子、分碗、搬凳子等。一天,小樱用乞求的目光注视着老师,轻声说:“老师,让我发一次勺子好吗?”老师说:“每次吃饭最慢,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还发勺子呢?”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幼儿黄某活泼好动,常与同伴嬉戏打闹,多次违反活动纪律。为此,带班教师万某不允许黄某参加幼儿园各种文艺活动,以防其破坏活动秩序,教师万某做法( )。
教师节那天,李老师一进教室,就看见桌上放着孩子们给自己的礼品,有包装精美的鲜花、音乐卡等。李老师从桌上特意拿起一张贺卡,笑着对大家说:“这张贺卡真漂亮,是小朋友自己做的吧,老师最喜欢这样的礼物!”该做法表明李老师( )。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观察云的状态预测天气,产生了许多天气谚语。下列图片中,与谚语“馒头云在天脚边,晴天无雨日又煎”相符的是( )。
A
B
C
D
下图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娱乐活动。这项活动通常认为在先秦就已出现,到了宋代尤为兴盛。该活动的名称是( )。
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7、8、9、11、( )、19”空缺的数字,正确的是( )。
材料:
下面是某幼儿园小班张老师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的铃鼓响起来了,孩子们回到座位上)
师:我们都是机器人。
幼: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看看电视上播放的是什么?
(老师按下播放键,电视里出现了新华书店的宣传片)
师:小朋友们去过这个地方吗?
幼:去过。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
幼:新华书店。
师:你们真棒!你们看到新华书店有许多书,是不是?这些书都是分门别类放在一起的,咱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种类呢?
(老师指着“教育类”这块牌子问幼儿是哪个区,大多数孩子都不识字,都没有反应)
师:你们可能不认识这些字,那我们让咱们班的“识字大王”江江来帮帮我们,你们说好不好?
幼:好!
(江江站起来念这字后,老师放弃了与孩子一起探索书的种类,自己看着电视屏幕一类接着一类给孩子认真讲解、教孩子认字。孩子们在下面念着,读着)
问题:
结合材料,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5岁的小熙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现在主要和外婆住在一起。
一天午餐过后,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看书。突然,林老师听见了轻轻的抽泣声,发现小熙正双手捂着脸,伤心地哭着,旁边的浩浩四处张望,眼里掠过一丝不安。林老师走过去把小熙搂到怀里,轻轻地拍着她,问:“小熙,怎么了?”小熙指着浩浩说:“他打我!”说完哇的一声哭起来。林老师帮她整理好衣服,并夸夸她的裙子,摸摸她的小辫,安抚了好一会儿,她才平静下来。林老师问浩浩:“怎么回事啊?”浩浩委屈地说:“我想拉她跟我一起去搭积木,她就哭了。”小熙说:“他弄疼我了。”林老师对小熙说:“浩浩不是故意的,你就原谅他吧。”林老师把浩浩和小熙的小手拉到一起,鼓励他们一起去搭积木。
下午外婆牵着小熙的手准备离园时,林老师对外婆说:“小熙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内向,太敏感,回去您好好跟她说说吧。”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林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一部《西游记》,是一部孙悟空的英雄史,记录了他的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全过程,探索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成功的人生意义。
《西游记》小说写了孙悟空的出生,有一点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是天生地长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神猴。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他就摆脱了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美猴王没有家庭束缚,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就不受任何的社会束缚,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成为一个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生态的人。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石猴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是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那些个猴哥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他就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这既提升了个人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无穷的生存空间。一个筋斗云就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人就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子一个个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孙悟空努力超越,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
孙悟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被唤醒的,原来他只有对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的追求,但一旦上了天庭,孙悟空就变化了,他有对“名”的追求。原来他是没有追求“名”的意识的,你叫他美猴王也罢,叫他悟空也罢,什么都行。所以当孙悟空第一次被收容到天庭时,让他当了“弼马温”,他还挺高兴,可以天天管马。
可是,当他知道“弼马温”是个未入流品的官职的时候,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还有官职的区别,于是他又造反了,他给自己创造了响亮的名号——“齐天大圣”。
社会教给孙悟空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最后他提出一个极端的口号,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孙悟空说这是“常言道”,咱们要追问:这“常言”是哪儿来的?孙悟空不识字,他从哪学到这“常言”呢?花果山猴子们哪能知道“皇帝”是什么,这显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们教的。在天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孙悟空受到了熏陶,被知识化了。他逐渐失去原本的“赤子之心”,导致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
有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之后,社会就不能容忍他了。有人赞扬说“皇帝轮流做”体现出“造反精神”。但这种造反精神如果应该得到肯定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了。“皇帝轮流做”是靠能力还是靠年龄?怎么“轮流”法?如果人人想要当皇帝,这只能导致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造成社会秩序的残酷破坏。
孙悟空打破了这种社会规律,扰乱了正常的文化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不可能再为所欲为了。
(摘编自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1)在本文看来,“如来佛的掌心”的寓意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怎样表明孙悟空从一个“原生态”的人演变为“个人欲望极端膨胀”的人的?但他为什么最终又能成为“斗战胜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佳,誉满京华,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当时想在报纸上打广告,但广告要怎么写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经过一番筹划,戏班子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因为好奇,都在互相打听。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登出了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某戏院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就这样,梅先生在上海一唱走红。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