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的语文成绩很好,庄老师经常鼓励她多阅读,勤写作,力争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小刚学习基础比较差,但是篮球打得很好,庄老师就鼓励他将来做一名职业运动员。对庄老师的做法,下列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小成脸上有一块较大的胎记,小磊就经常嘲笑他,还给他起不雅的绰号,小成很伤心。对此,教师不恰当的做法是( )。
肖老师正在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杰大声的问道:“老师,床前怎么会看到月光呢?”对此,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美术课上,曾老师指导学生把天然的竹根须做成卷曲的头发,还演示着如何借助竹节的弧度制作成黄包车的顶棚。这表明曾老师具有(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某小学给学生订购校服,校长从中间拿回扣,尚未构成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应没收非法所得,并对该校长( )。
某公立小学符合办学条件,具备法人条件。该校取得法人资格应该始于( )。
小学生姚某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学校责令家长将其转走,否则予以开除。下列选项中,该校的做法( )。
正确,学校具有教学管理权利
正确,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不正确,学校应对姚某长期停课
不正确,学校应对姚某批评教育
小学教师余某在课间休息时,习惯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吸烟。该教师的行为( )。
合法,教师有课间休息的权利
合法,教师未侵犯学生的权利
不合法,教师不得在学生集体活动场所吸烟
不合法,教师在取得学生同意之后方可吸烟
小学生孙某旷课,班主任未立即联系家长,决定第二天再去家访。该班主任的做法( )。
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六年级的学生小枫与15岁的哥哥单独居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小枫父母予以训诫的应是( )。
放学途中,11岁的强强在人行道上被同班同学小刚撞倒在地,导致骨折。对该事故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是( )。
姜老师听到晓成等几个学生说不喜欢自己。更喜欢原来的班主任,因此总是对他们没有好脸色,动辄当众斥责或罚站,这表明姜老师没有做到( )。
在数学课堂上,余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七嘴八舌”的议论,从中发现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讲解,形成了一种“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面对余老师教学行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数学老师小段多才多艺,在文体活动等方面给各个班级很多的帮助,受到许多同事的好评。这表明段老师具有( )。
张老师生气时在学生面前会不自觉地就“爆粗口”,让学生很反感,张老师应该( )。
依然如故,顺其自然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并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了统计,根据实验结果,他提出原子内部存在着( )。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其中图标由图形、文字和颜色构成。下列图形中,( )是表示寒潮预警的。
现代世界各国一般以国家建立、独立日为国庆日,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在位国王或皇帝的即位、诞辰之日也称为国庆日,也有的国家把对建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日定为国庆日。下列选项中,与法国国庆日确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下列历史人物中,是( )筹建了该机构。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就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下列选项中,属于“三更”时段的是( )。
23:00-(次日)1:00时
女性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下列女性形象中,由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是( )。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用史诗、叙事诗,以及传唱等方式,歌颂本民族的英雄或传说人物,下列选项中,( )属于蒙古族。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民族舞蹈都各有特色,精彩纷呈。下列选项中,( )属于藏族舞蹈。
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唐代在各种书体中都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书法家。下图为《多宝塔碑》(局部),其书写者是( )。
将运行中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窗口最小化后,该应用程序的状态是( )。
在Excel默认状态下,要在单元格中完整的输入数字字符串070615,下列选项中,输入序列正确的是( )。
’070615
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将选项中的数字填入“2,4,10,42,( ),17726”空缺处,符合该组数字排列规律的是( )。
下列选项中所表述的内容,包含在“只有经历磨难,才会更深刻地明白人生真谛”中的是( )。
材料:
周末,我带学生去郊游,在一片野花丛中,同学们纷纷议论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小强大声说:“老师,我最喜欢的花是荆棘的花,荆棘虽然全身都长满了刺,但是它的生命力是最旺盛的,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遭到了一些班里同学的质疑。
“你们就看到他的刺了!你们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来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有同学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小强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看人不也一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小强身边,搂着小强的肩对同学们说:“小强说得有道理,荆棘虽然满身都是刺,但是它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我们对待其他同学也应该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的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都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小强的肩,我的话赢得了学生的一片掌声,小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活动结束后,我专门找小强一起分析他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产生的原因,鼓励他改掉缺点,同时安排班里几名学生与小强组成互帮小组,小强渐渐改正了自身的缺点。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苏老师班里有不少的留守儿童,经常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他三令五申之后,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多大的改变,最令她生气的是学习委员晓玲,也有两三次都不交作业。
晓玲今天又没交作业,苏老师把晓玲叫到办公室,斥责道:“你怎么也这样?”晓玲不安的说:“老师,我……”“我什么我!今天放学不许回家,不完成作业,你的学习委员也别当了!”晓玲哭着跑了出去。
下午上课时,苏老师看到晓玲座位空着,便问道:“晓玲呢?”“她哭着走了,她说不读书了,得回去照顾爷爷。”苏老师听后惊异的问:“怎么回事?”晓玲同村的一个学生回答说:“她爷爷的腰受伤了,只能躺床上。”苏老师后悔没听晓玲的解释。
放学后,苏老师来到晓玲家,只看到躺在床上的爷爷,知道了苏老师的来意后,老人说:“家里平时就我们爷孙俩,我干活,她就做家务,现在我伤成这样,可苦了她了。”眼前的情景让苏老师既怜悯,又自责。
一会儿晓玲回来了,看到苏老师,很诧异。苏老师迎上前说:“我错怪你了,对不起!”“老师,不怪您。可是我没办法上学了。”苏老师赶紧说:“学一定得上,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晓玲如释重负,笑着对苏老师说:“谢谢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
问题:
请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苏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当今世界已然进入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其与人的高度融合,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和高度复杂化的数据集合。这些规模超乎想象的、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当下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大数据,具有体量浩大、模式繁多、生成快速、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的特点。这种全面、多元的大数据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价值。已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大数据正在成为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发展战略,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个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性社会制度。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领域,大数据的全数据分析功能正在为治理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提供更为充分的技术支撑。
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思维视角,通过把握大数据及其背后的相关性联系,人们完全能够据此做出正确的决定,《纽约时报》据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础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尤其是“物联网”的兴起,人们与感应器、显示屏等数据收集设备的日常交流不可避免,甚至有人预言,感应器和互联网连接,也在将“沉默的”设备转变为强大的预测和猜测设备,它们收集的数据可以与来自其他设备和数据库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信息成果,这些成果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成基础数据的设备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创造大数据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在创造网络大数据的同时,人们也被网络大数据所改造。
大数据正在因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而触发了社会道德治理的技术化创新潮流,尽管大数据存在着隐私安全、数据获取、数据准确性、数据利用与监管等问题,在目前社会治理实践领域,大数据不仅是人们治理社会的技术路径,还是人们治理改造的可能对象,尚存在理论纷争和现实困境,但是大数据正在毋庸置疑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视野,并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社会的大数据化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可视化、程序化、专业化、系统化等方面提供了更具技术性的支持,社会道德治理创新是一个观念变革,政策选择、政策实施与检测的完整体系。其中大数据承担了数据挖掘,政策支撑、技术实施等功能,大数据管理及其应用的现状表明,通过掌握和利用大数据资源,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的透明化,治理行为的数据化;重视大数据资源发展和技术应用,以大数据实现社会道德治理的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时代要求。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社会道德治理创新的伦理形态》)
问题: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的画线句子“在创造大数据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表达的意思。(4分)
(2)在促进社会治理上,文章认为大数据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德瑞克·朱伯特、贝弗利·朱伯特夫妇是著名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制作者,在长达30年野外动物生活的拍摄生涯中,拍摄了25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8次获得艾美奖。
有人曾这样问朱伯特夫妇:当肉食动物在捕杀弱小动物时,你们也眼睁睁看着不去帮忙吗?
朱伯特夫妇回答: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无动于衷”。根据材料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