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班主任陈老师根据数学成绩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类,并为三类学生分别建立综合成长档案。陈老师的做法( )。
数学课上,林老师让全班学生都用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进行解题。林老师的做法( )。
张老师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反思。下列不属于教学反思的是( )。
教师张某上班迟到了,学校按照制度规定扣除了当月的部分绩效工资。张某对学校的处分表示不服,他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 )。
某小学女生小丽在放学路途中被数名同校的女生扇耳光,施暴者宣称打人的目的是教育小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下列做法中,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选项是( )。
教师刘某让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站着听课
11岁的小明,在学校捡到了一部价值2000元的智能手机,拿回家自用,小明的行为(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行为”的是( )。
六年级女生朱某在班级学习不好,经常在课堂上讲话。一天上课,朱某又和同桌的男生说活,教师张某批评朱某说:“你怎么这么贱啊,能不能不招惹男生呀!”朱某听后立刻大哭,用头部在课桌上猛烈撞击,造成额头出血。关于朱某所受的伤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学校承担朱某伤害的主要赔偿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 )。
学生甲和学生乙有一些矛盾,甲为泄私愤,将乙的照片当飞镖靶子,甲的做法( )。
下图中教师的做法,描述正确的是( )。
平时爱搞笑的小东几次竞选班干部都落选,对此,班主任应采取的恰当做法是( )。
小敏数学基础差,秦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帮小敏补习。小敏的家长多次给秦老师报酬,都被秦老师婉言谢绝了。这表明秦老师( )。
还有半年就要退休的郑老师,在学校仅凭经验带头上示范课,对徒弟要求严格,以致个别徒弟对其心存抱怨,下列关于郑老师行为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了一项援助欧洲的计划,促进西欧联合和经济的恢复,并为北约和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计划的名称是( )。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实行过“变法”,以期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在下列变法人物中,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是( )。
在我国历史上,创造和改进简仪、仰义、高表等观测天象的仪器,主持编制了《授时历》,将一个回归年的天数精确到365.2425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是( )。
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空气密度随高度而逐渐减小,根据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其中,经常出现极光、流星等天文现象的是( )。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的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在《水浒传》中,“醉打蒋门神”“拳打镇关西”中两个任务分别是( )。
林冲、武松
鲁智深、杨志
杨志、林冲
武松、 鲁智深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对主人公痛苦、憧憬、多愁善感和愤世嫉俗等情绪的描写,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拜托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其作者是( )。
佛塔是一种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建筑,最初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物,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佛塔。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分类,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下列中国古代乐器中,( )属于丝类。
在Windows系统中,下列程序组可以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是( )。
在PowerPoint中,新建演示文稿已经选定某特定的应用设计模板,在该文稿中插入一个新幻灯片时,新幻灯片的模板将( )。
下列选项中,( )是与“水果”和“苹果”逻辑关系相同的。
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1,3,6,11,____,32”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材料:
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会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
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地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都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而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没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的反复实验着,竖着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再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产生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
张老师后来在备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的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材料:
刚接班的宋老师在班上设置了一个“微语”本,要求同学们各取一个昵称,每天都可以在“微语”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同学们都非常兴奋,纷纷在本子上留言,坦陈进入六年级后的心声。
一天,宋老师在“微语”本上发现一个署名为“霜美人”的留言,字里行间透出来失落和伤感。“霜美人”是谁呢?他(她)怎么了?带着疑惑,宋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比字迹,发现“霜美人”原来是一个大眼睛的女生——李小霜。
经了解,原来小霜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由爷爷奶奶抚养,家庭拮据。但小霜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优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学习之余,她还坚持自已的业余爱好——舞蹈。
一天,宋老师对小霜说:“我刚接手咱们班,对同学们不了解,不如你当我的助手,好吗?”小霜爽快地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宋老师对小爽更加关注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严格要求。同时,利用班会等机会,让小霜展示舞蹈特长。慢慢地,小霜在“微语”本上的留言渐渐不再显得忧伤了。在协助宋老师的班级工作上,她也很主动,十分负责,人也自信多了。
在学校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霜别具创意的用报纸折叠了一套晚礼服,在舞台上走秀。演出很成功,小霜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宋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评价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和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
其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雅言”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
—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物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将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学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较广泛使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问题:
(1)文中引用高本汉的话说“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其“适合”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在论述“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这一观点时,其结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年济南老火车站被拆,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这一建于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誉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的调查投票,想弥补当年的遗憾。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