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几名学生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调查”为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当研究小组去报社采访时,门卫说他们是“瞎捣乱”将其拒之门外,作为指导教师应( )。
张老师在用天平称一支粉笔时,没有拆下天平托盘下的胶垫。第一次称重为100克,第二次称重为80克,学生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张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小峰经常迟到、旷课、多门功课“挂红灯” ,不过,他百米赛跑速度非常快,连续两年都获得校运动会百米赛冠军。对此,老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青年教师小王刚入职就加入了冯老师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每次都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很快就适应了岗位工作,这表明王老师在专业发展上注重(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下列选项中实施这一战略性任务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建立城乡二元结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钱某闯入某乡村中心学校寻衅滋事,破坏了一间教室的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于钱某( )。
应由该中心学校给予教育行政处罚
教师杨某对学校做出的处理表示不服,于是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被申诉人应为( )。
教师徐某经常上课迟到、早退,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学校可以依法给予徐某( )。
某农村小学使用了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责令其限期内改正的机关是( )。
八岁的小学生琳琳因为信件被妈妈陈某私自拆阅而感到不高兴,可是妈妈说这样做是关心她,陈某的做法( )。
合法,父母拥有监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小学生秦某欺凌同学,学校希望家长配合对秦某的法制教育,他的父母认为法制教育是学校的事,对于此事不予理会,该家长的做法( )。
某公立小学塑胶跑道不达标,导致一些学生身体不适。应该对该事故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小华屡次抄袭作业,吴老师训斥道:“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油盐不进。屡教不改的学生!”下列对吴老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缺乏教育艺术
三(2)班班规中有一条“不讲普通话唱歌一首”。一天,班主任刘老师在讲课时无意讲了一句方言,于是她在下课后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歌,下列对刘老师评价不正确的是( )。
小茹说话有些口吃,经常有同学取笑她,班主任付老师除了教育学生要尊重小茹外还指导小茹朗读,鼓励她坚持练习。小茹还在朗诵比赛中获奖,人也渐渐开朗了,这说明付老师具有( )。
下图中教师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面对突发灾难,逃生方法正确与逃生成功率密切相关,应对不当,往往付出生命代价,在高层里遇到火灾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计算机专家王选主持的一项技术发明,为中文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取代了铅字印刷术,该项技术发明是( )。
声音的存储和播放的技术现在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成为宣传报道、科技研究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下列人物中,最早制造商用留声机的是( )。
地质年代是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的时间单位,通常用在地质和考古学中,下列选项中,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他积极探索天体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自然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瑞典女作家拉格勒夫创作的一篇长篇童话,通过一个调皮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小精灵的故事。把地理,历史和文化都熔于一炉,富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作者也因此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是( )。
先秦诸子的著作,经常采用寓言来阐明其道理,下列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是( )。
揠苗助长
簧乐器是用片状震动体发音成的乐器,发音的簧可以由苇、木、竹、金属等做成,下列乐器中,不属于簧乐器的是( )。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特别是对古希腊雕塑艺术的评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希腊雕塑的是( )。
计算机病毒能利用系统信息资源进行繁殖并生存,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下列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表述,正确的是( )。
人为编制的恶意编码
在Word的编辑状态下,单击“粘贴”按钮,下列选项中,产生的操作结果是( )。
将选项中的图形填入到下面空格中,最符合另外三个图形的一致性规律的是( )。
A
B
C
下列选项中所描述的内容,包含在“只有经历过无数失败才懂得成功的艰辛”的是( )。
材料:
新转来的小强是一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的班里。
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波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又到小强家里进行了家访。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情况几乎看不见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几?”“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小强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小声,“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张老师说:“你刚才做的题目里,有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因为0的存在,他们最终结果却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想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增光夺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经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映从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运动会结束后小华在周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一次学校秋季运动会非比寻常,因为有一个特殊项目,那就是班级的韵律操比赛。
我们班余老师是一个比较要强的老师,听同学们讲,每次比赛,她都力争好成绩。大家熟悉的班级韵律操对于我这个刚转来的新手,可以说难上加难。有班干部向余老师建议不让我参加比赛。我想余老师会同意,反正学校并没有要求必须全班参加,再说我刚刚转来。但余老师没同意,在班上说“我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班上的一个同学都不能少!”我感觉到余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
眼见比赛日益临近,我很是着急,看得出与我们一同训练的余老师也很是着急,余老师找到我,一边鼓励我一定行,一边亲自手把手教我韵律操的每一个动作。余老师腰不好,我看到余老师每次讲解示范动作弯腰时,总是咬着牙,我更是认真的操练。在余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班级的韵律操。
比赛终于来了,临赛前余老师走过来,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不要太看重比赛成绩,只要将我们平时练操的水平展现出来就可以了。”说完还朝我点头微笑,我知道余老师为什么朝我点头微笑,那是在鼓励我,相信我能行。
随着音乐声起,我按照余老师平时教我的韵律操动作,一丝不苟地做着,同学们也异常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我们班夺得了冠军。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余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世界各国文化都包含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这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称为“道”和“艺”。各种具体的学问,可称为“艺”;万物共通的道理,可称为“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以载道为内涵,以达道为究竟。儒家将其表述为“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道性命”,就是说要从具体的“艺”上升到“道”,用“道”来指导“艺”。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孔子在《礼记》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礼仪规范、唱歌、跳舞等,属于文艺范畴;射御包括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属于武艺范畴;书数指书法、算数、天文地理等知识,属于技艺范畴。因此,“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朱熹《大学章句·序》中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见,古人从小就要学习诸多“艺”层面的知识,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武艺中的“射”在古代是相当被重视的活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活动还可以培养心性;射箭时必须身体端正,精力集中,心无旁骛,若射不中也当反躬自问,而非怨天尤人。古人通过简单的“射”提炼出了丰富的“道”的内涵。
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观念就是从戏曲、说唱中学得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其中的正邪虽然过于脸谱化,但恰恰是这些让人们懂得了善恶之分。艺术的呈现和发展,一定要遵从“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心灵、污染社会的玩物。
天地万物,道统为一。《中庸》中讲“道不远人”,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精神、能量,跟具体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视、闻、摸,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化及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我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以达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
问题:
(1)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分别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
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只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
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